方璐:她们在镜头里能够找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自由

— 在日常中去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

* 本文章发表在网易ARTYOO专题,2018年5月15日

A= ARTYOO,F = 方璐

A: 感觉这部片灵动的地方特别多。

F: 这跟拍摄的方式有关,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拍摄过程就是三个女孩旅游的过程,从北京坐飞机到广州开始。

A: 是怎么联系到她们的?

F: 这个片子我最开始有一个故事概要,然后用这个故事去找的女演员。招募演员的时候我们把这个简单的故事内容也发到了招聘启事里面:三个好朋友一起过暑假,在她们游玩和相处的过程中,她们逐渐发现了自己有超凡的能力。我的招募启事上写的是,你不需要有专业的表演经验,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觉得自己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的话,请一起来试镜。最开始是想找两个人的,最后选择了的这组女孩,钟若含、郭秋莉、邓丽雯,她们三个人是一起来的,其中若含是我原来就认识的朋友。这个作品是从寻找演员开始的。

A: 她们中有说粤语的?

F: 有粤语,也有普通话,主要是根据她们各自的本土语言,其中邓丽雯是广州人,所以影片中她在广州等她的的两个好朋友若含和丽丽从北京来广州找她。

A: 看字幕上有一部分是那个女孩拍摄的吗?

F: 整个片子都是她们三个人用手机拍的,我们没有摄影师只有摄影指导。每天的拍摄的内容就像是写日记,但情节是虚构的,我们会一边拍摄一边讨论,我们会去哪些地方,在那里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A: 有些情节或路线也是提前设定好的吗?

F: 路线有提前设定好,有一些是根据我对广州的认识而定的。我在广州长大,不过这些年没有在广州生活,对这个城市是很熟悉又很陌生的感觉,所以我一直都想能够通过一个作品去让自己重新了解广州,而这个一点对于影片来说,也是希望我们能重新了解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在日常中去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

影片里看到的地方是广州市区里比较典型的地方,和三位演员想要逛的一些地点。影片最后的那一片城中村,它在广州变成一个很奇特的景观。城中村和拆迁的情况全国都有,但是广州的状况可能有些不同,村和城之间的对峙历程更长,这个地区之前周围是没有一座高楼的,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广州最贵的地方了,这个村子的拆迁维持了有快十年了。村子里面非常非常拥挤,楼都靠得很近,路特别窄小,太阳光很难直射进来,路面跟墙全部都是湿的,因为从来晒不到阳光。如果下一场雨的话,可能好几周都是湿漉漉的,有点像个水帘洞,到处滴滴答答的,而广州恰恰又是个多雨的城市。

A: 拍了多长时间呢?

F: 很紧密地连续拍摄了一周。

A: 这次的作品和之前拍摄录像有什么不同吗?

F: 相似的地方是,我的作品经常需要演员在特定情景中发挥,我作为导演只是设定情景,并辅助她们进入这个角色。这些角色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我希望她们在镜头里能够找到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自由。不同的地方是,这个作品比我其它作品的叙述性更强一些。因为最早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希望把影片作为一个网络短片发布的,所以我的想法是它的结构会比其它的录像作品要完整一些。

A: 如何看待电影和录像的界限?

F: 录像和电影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最开始的时候录像比起电影来说,从拍摄到观看都是一种更灵活和便捷的媒介,很多想法都可以很随机地去实现,因为这一点,你可以用录像去做更多的实验。今天虽然很多录像作品可以动用电影一样的制作,但是我认为录像指的并不仅仅是一种拍摄的工具,它仍然代表的是一种实验的精神,我想这个才是它的本质。

A: 所以这部片子里也有画中画的考虑?

F: 其实这个片子的后期剪辑,我做了很久。一个是因为素材很多,剪辑的难度还挺大的,另外就是因为拍摄的时候过程并没有依据一个严格的情节,所以故事几乎是在剪辑的时候才搭建起来的。我想用“画中画”的效果把很多零碎的场景都关联起来、尽可能地调动起来,时间变得很跳跃,而不是在一条线上去讲故事。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多个画面同时进行会有干扰,但这种干扰也是有意的。而且这种干扰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很接近,许许多多事件都在同时发生。我们坐在这里聊天,同时旁边也有人在讲话,我在回答你问题的同时偶尔也会听到其他人说话的声音的声音,而这个时候窗外的阳光又是那么热……所有这些都在同时发生。

A: 片子里有些声音还挺特别的。

F: 是的,声音后期我们做了很多的处理。有的地方用了声音效果去引导情节,有的地方用声效去暗示了镜头中没有出现的画面……还有影片的音乐也是专门为这个片子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