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如何占据空间 | 黄建宏

“独白”在方璐的作品中并非关注在封闭性的单向话语,而是让我们重新看待自身与环境、内在与世界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凸显出任何特定位置,如女性的位置或受害者的位置,而是如何在意识与话语的流动中看见“我们的关系”。这里不只是女人、某个人或特定的男人,而是一些或许总是游移在不同界线之间的人们,因为这些关系的“独白式”抒发,世界才得以重新调整。这些真实话语的出现或发生就是一种跨越系统框架的“创造性过程”,而方璐的场景创置就在于启动这个过程,但又不再次将其框架在另一个幻见中。

Read More »

关于方璐作品|严潇潇

方璐的一些带有叙事性的录像作品,时常是在不合理中寻找可能性。在近两年的作品中,这种 不合理情境又时常借由食物与人的行动来营造。她此前的录像作品更加关注当代流行媒介及身 体在行为中的经验,然而即便是在一些叙事性最小的作品中(如《我的同学》、《肌肤》等), 都可看到身体在摄像机前或多或少带即兴成分的表演。

Read More »

家,或工作室 | 陈侗

对方璐作品的兴趣,我想是从看到《家务仪式》开始的。这部作品给人一种宏大而细腻的感觉,它无疑只是一个录像,而不是对于表演的影像记录,尽管我们的确在其中看到了表演:打扮得更像是前台接待的酒店女服务员,没有生气的面孔,刻板的动作和不合理的场景安排。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符号,仅仅具有现实性,并无任何真实可言。这就是表演的实质。

Read More »

上演与非上演之间 | 姚嘉善

近年来我们可以见证我们所熟悉并将之亲切称为“当代艺术”的景观中一些重大变化。其中特别的一点就是所谓的“后表现艺术家”的涌现,这些艺术家不单单自认为“创作者”,同时作为现有符号和物品的合成器、辅助器和操纵器在行动(act)。我在此特意使用“行动”一词——不仅为了指出艺术家的一系列述行姿态,也要标示出与戏剧领域日趋紧密的联系。今天艺术实践不断更新和走向关系或社会参与性,在同等程度上让它们(艺术实践)成为身体或时间性的实验;而行为的不同层次——在设定或未设定的情境下展开并由演员和非演员来施行——通过各种媒材的中介作用,提供了在既有现实和复制、加工或者说重组的现实之间的新的滑动。

Read More »

非记录 – 方璐个展 | 卢迎华

还在美国学习设计的时候,方璐就在纽约PSI艺术中心第一次接触到当代艺术展览。 看到在黑暗的房间中放置着电视机和满地缠绕的电线,她深受震撼。在那一次经历中,艺术的展示方式比艺术的内容让她更加着迷。她原本深受作为国画家的父亲所影响而形成的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的对于艺术的理解,也在这次体验中得到真正地拓展。这次经历使得方璐放弃了原本要成为一位设计师的计划,而踏上了成为一位艺术家的征程。2007年她从旧金山美术学院毕业,获得新媒介(录像和行为)的硕士学位,之后回到广州开始艺术创作的生涯。

Read More »